在图书馆心理学书架闲逛,偶遇这本书。全书以二十个问题为线索,分别提供哲学家和心理学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我向来认为提出好的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所以对这本书挺感兴趣。目录上的问题比较世俗,无甚深意,我有点失望,随手翻开一个问题看解答,结果大吃一惊。
总的来说,这本书会引导你去思考许多未能被及时注意的问题,并且会从一些非常刁钻的角度给出暂时的答案,总能点出某些本质。我很有些吃惊,于是查了查作者,发现他还写过《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这也是本奇书,大一时因为逻辑学老师的引导,了解过一些哲学流派,当时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大震撼。值得一看的好书。
一、为什么追求完美的生活却越来越混乱?(完美主义)
心理学家:
1、完美并不存在,如果不接受失败和不完美,自我提升就寸步难行。
2、环境对你的影响甚大,你并非活在真空中,努力不是万能的。
3、我们太过于关注失败或没有做到的事情,但在一方面努力的收获必然意味着另一方面的损失。
4、方向比终点更重要,森田疗法说“做最好而不完美的人”。
哲学家:
1、过于关注自我提升可能会让我们的注意力转向纯粹自私自利意义上的改善,而把道德和他人放在次在地位。为重获恰当的关注点,不妨去掉“自我”二字,只致力于各种改善
2、绝大多数完美主义者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们追求完美,而在于他们迷信自己能够达到完美
二、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哲学家:
1、心理科学处理平均数和标准差的问题,而我们得尽力去过属于个人的、独特的生活
2、心理学可以告诉你一些关于幸福的知识,但我们如果开始思考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就变成了伦理问题,此时我们便需要转向哲学——哲学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帮助我们自己去想明白
心理医生:
1、太关注与追求幸福是种自我欺骗,因为实际上我们越是试图变得幸福,就越不幸福,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其实并不擅长预测到底什么会让我们幸福。
2、宇宙并非是为了人类的舒适而造就
3、不要试图寻找获得幸福的秘诀,去密切关注自己的体验,发现日常生活中让你快乐的东西,然后确保自己有时间和它们在一起
三、为什么一直追赶目标,却永远是失败者?(目标与价值观)
心理医生:
1、为保证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在树立目标之前需要反思一下价值观问题,因为价值观能为人们思考人生创造更广阔的环境
2、我们设立的目标能否达成,很多程度上取决于机遇,过于关注目标的结果尤其危险,会让我们沦为命运的人质
哲学家:
1、目标的成功与失败之间的界限其实并没有那么明确,有些还总在变动。
2、有希望(hope)而没有期望(expectation)的生活更真诚,也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挫折
3、什么目标是有价值的?最好的目标是那些关注做(do)和成为(being)的目标,而不是关注做到(done),追求这样的目标要求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这就是价值所在。
四、为什么无法做真实的自我,总是要戴着面具生活?(自我)
心理医生:
1、实际上,自我是否真实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有趣或有用,更好的问题是:他们对自己、对他人是否真诚?哪种思维和行为模型对他们有用,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观,符合他们想成为什么人的远景?
哲学家:
1、忠于真实自我的问题在于,它假设我知道自己忠于的是什么自我。实际上,真我在本质上多少有点难以捉摸。
2、真实自我、真实的生活并不是机械的,而是一种流动、复杂、动态的系统
3、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自身也会产生矛盾、变化和发展,这就是真实的自我。几十年保持不变的让你,并不是忠于自我,而是忠于虚假的自我观念。
五、怎样在有限的人生里让生活更加丰富(体验的深入与多样)?
心理医生
1、在人生中体验新的东西无疑是好事。不要日复一日沿着习惯的轨道前进,你可以选择做一些能够提升、挑战自己的事情。向不熟悉的事物打开胸怀,将自己置于一个有些难以预测的情境中,能让你直接面对自己,考验自己的灵活性,同时也能提高灵活性。如此,你能从生活中得到更多。
2、但我们需要多少新体验,需要什么样的新经历,以及多久需要一次新体验,这些应该取决于我们的个性、价值观和环境。但不管做什么,我们都要坚持学习、品味每一天、留心观察。至于蹦极之类的事,是可做可不做的。
哲学家:
1、卡尼曼的实验证明了我们内心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体验自我,只存在于此时,依靠知觉、自发、无意识地运作;另一个记忆自我,是反思和理性的部分。记忆自我应该是相对重要的,因为它具备反思能力,能真正判断什么东西是重要的,而体验自我知识一种感觉——好、坏或中立。
六、为什么信奉婚姻忠诚却无法抵抗诱惑?(价值观的冲突)
哲学家:
1、人们很多矛盾心理产生的根源都在于未能接受这一令人失望的真理:两全其美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为许多最基本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无法彼此相融,比如“独立”和“依赖”。
2、价值观的矛盾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承认自己需要做出唯一的选择,这个选择不一定那么好,但它足够好,于是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行动;但价值观的矛盾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不同的选择有着不同的吸引力,而看起来更好的选择并非总是真的更好。
心理学家:
1、很大一部分冲突,都可以归结为短期满足和长期好处之间的冲突
2、易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是代议制民主,各个派系一直在会谈。而你的职责,就是管理那些不同意见,执行共识决定;尽你所能,在争吵和叛乱中重整议院的秩序
七、应该听从内心生活,还是用理智牢牢控制自己?(理智与情感)
哲学家:
1、休漠的话最接近真理,他认识到头脑需要心灵甚于心灵需要头脑,因为纯粹理性中没有生命能为我们提供任何动机。若没有对别人的幸福的感同身受,道德理智也无法发挥作用。没有情感或感觉的加入,理智只是一种冰冷、机械的计算方法。
2、心灵和头脑都有道理,当它们彼此互通有无时,才能运作得最好。心灵提供同情与动机,头脑做出深思熟虑的判断,判断应该按照哪种感觉行事,应该控制或质疑哪种感觉。感觉通常不需要被驯服,也不需要放任自流,而是让它与理智一起组成富有成效的联盟。
心理医生:
1、情绪不需要被驾驭。
2、森田疗法提出“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说的就是我们应该接受情感的潮起潮落,同时采取建设性行动的态度。
3、我们可以焦虑和恐惧,但我们同时也可以积极投身于那些会让我们焦虑和恐惧的工作、感情、旅途。
八、我们到底应该谦虚谨慎,还是要高调做人?(谦虚与骄傲)
哲学家:
1、我们可以为自己骄傲,也可以为别人骄傲。后者表明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身份除了来自个人本身,还部分来自我们所归属的群体。我们会理所当然地感到开心,是因为我们极其看重的人或组织乐于与我们为伍。
2、而真正的谦虚难以捉摸并显得多余,有时会变成错误的排斥感或骄傲的伪装,有时则是子虚乌有。
心理医生:
1、因为骄傲,我们渴望把自己看作自己命运的缔造者,所以往往低估了促成好事或成就的运气的作用
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骄傲不是评估我们有多么优秀,而是关系到我们对待工作采取什么方法和态度。如果我们为如何行事,为自己的努力和态度而骄傲,那么这种骄傲是积极的,不涉及任何浮夸、大言不惭的自我评价
九、做决定的时候,应该相信直觉吗?
心理医生:
1、从表面上来看,我们处理信息的这两种主要方式似乎非常不同:一种是有意识、分析、理性的,另一种是迅速、自发、直觉的。
2、直觉可能是迅速注意到了重要信息,也可能只是出卖了无意识的偏见。
3、我们的直觉值得关注,但记住这一点同样重要:迅速判断的来源有很多,包括天生本能、后天获得的习惯和假设、文化所决定的偏见、在经验中获得的诀窍。其中每一个都需要从理性的视角来核查
4、除了直觉,一些普遍的思维习惯可能会有所帮助,比如习惯定期监控我们的反应,反复核查我们的事实与选择,质疑我们的假设和推论,自问是否自以为是,是否还有其他解释
5、我们肯定应该为直觉和快速判断留一席之地,因为直觉和快速判断能觉察到重要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用直觉与快速判断来取代批判性推理,因为这可能会让我们掉入某种认知扭曲的陷阱。直觉和语感只有与理性反思合作时才运作得最好。这并非头脑与心灵相对立的问题,而是头脑与心灵的持续对话。
哲学家:
1、从最根本的层面上说,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思熟虑,按照纯粹理性的要求把问题想得那么透彻。因此,直觉不是理性的替代,而是必不可少的“同伙”。
十、外在美和内在美,哪个更重要?
心理医生:
1、对于穿衣打扮,我们有一些实用主义的理由。我们不得不通过呈现自己的方式来与世界交流,因此,从这方面进行一些思考是有价值的。
2、但如果我们把大部分时间和资源都分配到对身体的关注上,忽视更有价值的追求,或我们的身份认同极大取决于我们在别人看来怎么样,以至于我们不戴着面具我们便无法面对世界,那么我们显然是古语关注外表了
3、适度关注外表与过度关注外表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生活往往如此。过度还没有达到极端的程度,只有根据特定的人或情况才能判断。我们要根据这些特定的调节在我们的生活、经济和日常人际关系中的作用,自己去划清适度和过度的界限。
哲学家:
1、我们不能假设,一个人的思想比外表更能反映他的真实面貌,不仅仅是因为其外表可能是其思想作用的直接结果,最为明显的是,人们呈现自己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他们真正的价值观是什么,而这些价值观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2、我们也不应该只从表象与本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为我们所在的现实是有多个层面的。以甜甜圈为例,物理学家、甜点师对其的描述都是纯粹表象,但两个层面都是真实的。
3、现实是分不同层面的,表面可以与任何东西一样真实。现实是分不同层面的,可见的并非比不可见的更真实或更不真实。因此,智者也懂得欣赏表面的真理,而不仅仅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真理。
十一、为什么下定决心后总是无法坚持到底?
哲学家:
1、意志力令人费解。我们的脑子里仿佛有不同的声音在要求不同的东西,得到满足的那一个声音往往并不是最明智的,甚至不是发言时间最长的那一个,而是在作决定的关键时刻叫得最响的那一个
2、柏拉图认为,任何人如果真正相信某种行为是正确的,就会坚定不移地去做。如果他说的没错,那么行为无法坚持到底的原因可能是信念薄弱。另一方面,如果事实在变化,而我们的信念保持不变,就可能是老旧的信念和决心太多。那么此刻最需要的是理性信念,而非鼓起勇气
心理医生:
1、如果目标总是无法坚持到底,那么有必要坚决审视你的价值观,这是有必要的。你真正想要的和你认为自己应该想要 很可能不一致,或者被动地接受了别人的价值观体系、价值观本身相互冲突。
2、在意志力方面,人们得地方两个小鬼,一是不经思考就行动,如看到炸薯条和汉堡就想吃;二是自我辩护,比如欺骗自己今天是个例外。
十二、为什么不管多努力,还是觉得自己远远不够好?
心理医生:
1、这与自我价值感有关。
2、想让自己感觉自己好,重复性的自我肯定是没有用,不如诚恳地评价自己。自我评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仇视自己,一种是勇于坦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3、因此,爱自己最恰当的形式不是自尊心强、自视甚高,而是佛教徒所坚持的对自己怀有仁爱之心,或我们所说的自我接纳。
4、自我接纳意味着不再进行整体性的自我审判,而不是无视我们的行为及其影响
哲学家:
1、要让自己喜欢自己,就必须能够从自身找到值得爱的东西,斯克鲁顿言之有理,我们不是要努力去爱自己,而是要努力让自己值得爱。
2、建设性的自我评价会要求你同时评估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通常会让你得出某人既不全对也不全错的结论。同样,如果我们真想让自己值得被爱,就需要鉴别自己身上哪些东西值得爱,哪些不是特别讨人喜爱但尚能接受,哪些真的需要努力去改变。
十三、为什么难以正视现实,永远活在自我欺骗中?
心理医生:
1、恰当的自我欺骗可能无害,甚至可以说对我们有益。自视甚高有助于我们追求更远大的理想,战胜重重阻碍。但另一方面,自我欺骗也潜伏着微信,比如错误地判断世界,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以及做出灾难性的决策。
2、即便少许的自我欺骗的确是一种馈赠,但我们还是应该努力让它最小化,要致力于保持思维清晰,以帮助我们面对令人不适的真相,并采取有效行动。
哲学家:
1、自我欺骗很常见,是大脑运作的结果。我们的思维本来就是一个混沌的集合,里面有不同的冲动、能力、想法和感觉,这些东西并不总是整齐有序的,这也导致我们不会以同一种方式看待世界。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是一只爵士乐队,不同的乐器有时演奏着各自的去掉,所以我们会欺骗自己。
2、自我欺骗必须通过选择性地分配自我的注意力来进行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避开自我欺骗。只要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教训,保持对自己动机的怀疑,我们就能学会变得更警惕。从这个角度来讲,宿命论是最致命的自我欺骗,因为它认为我们无力对抗自我欺骗
十四、为什么地位高的人总能得到一切,该怎样看待地位?
哲学家:
1、如果地位之分只发生只发生在局部范围,那就是公平良好的,这是对一个人某方面卓越成就的认可;但如果地位之分是发生在整体范围的,那就是不公平的有害的,它会让一些人高于其他人,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享受更高待遇
2、我们能做的最实用的事情就是确保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与价值观相似的人在一起,至少看待地位的方式类似。比如你厌恶仅仅因为别人有钱就得到更高的待遇,那就避免加入以财富作为地位标记的俱乐部。
3、地位的关键在于如何赋予某个人地位,而非是否赋予某个人地位
心理医生:
1、我们无须把地位排除在美好生活之外,但应该把它置于恰当的位置,并且一定程度上地位的攀比是自然而且是无可避免的。但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专注于让自己满足的事、品味小事的乐趣、出于兴趣参加一些活动、寻找非竞争性的社交活动,来创造一些平衡
2、伯特兰罗素写道:“成功只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为了得到这一部分而去牺牲其他部分,那代价未免太高了”
十五、为很多事感到内疚,是有责任心的表现吗?
哲学家: